旺報【記者張國威╱專題報導】
編者按兩岸軍力向大陸方傾斜已是事實,在接續的機種、艦隻無著落的情況下,蔡政府計畫透過「國艦國造、國機國造」政策下尋找出路,本系列專題深入探討政策執行的可能性,並比較兩岸軍力的落差。
針對蔡政府啟動國機國造政策,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張競受訪表示,蔡政府不應以籌建軍備或隨意撰寫國防政策文件,來作為「政治搖頭丸」,轉移無視「九二共識」,所產生的各項民生衝擊與政治效應。特別是將大量國家資源投注在維護兩岸和平時,更須戒慎恐懼注重專業與實際需求,以免墮落成政治樁腳坐地分贓、利益勾結平台。
張競說,我國防施政面臨諸多結構性困境,籌建新國造軍備在政治運作上有沖喜效應,但不足以成為麻醉劑掩蓋困境。迴避無法落實全募兵制,或當作是漠視我國防維持費不足的催眠劑。
結構困境 刻意忽視
張競以美軍為例,美國近期雖決定要擴充美國海軍艦隊規模,要將艦隊現有兵力,擴增到350艘。但事實上當務之急是現有維護經費,而非建造新船。而美軍至少超過一半海軍戰機無法飛行,蔡政府應對此引以為鑒。
張競表示,蔡政府希冀國造機艦可成為催生台灣工業體系升級火車頭,但若迷信零組件自製率,而未理解到系統整合與設計能量,才是國防自主核心所在,勢將無法技術生根永續經營。張競舉例,大陸軍工業也曾陷於「自力更生」迷思,全盤自製過程漫長且腐敗叢生,直至推動「軍民融合」,以管控與合作代替一切自製,甚至不排除以合理條件對外採購,始發揮軍備籌獲最大效益。
自製軍備 並無市場
張競指出,蔡政府並描繪藉由軍用科技轉移民用,能夠獲得市場創造利潤富裕民生。但將以往國造軍備政策對民間實際受惠績效拿出來比較,就會發現當初自製戰機政策,未能有效與產業結合,一旦生產需求完成,相關人才與設施隨即散失,甚至遭遇外國挖角,協助研製戰機。且台灣自製軍備並無對外市場,難有資金挹注,堅持完管道間臭味全自製,對相關產業所帶來效益恐不樂觀。
張競強調,未來國機國造所獲技術若夠釋商運用,必屬非機密項目,接收廠商若涉及兩岸工業生產鏈分工環節,政府也不應亂扣帽子,要求軍品釋商對象不得從事兩岸合作,這將因噎廢食。
★更多相關新聞去除廁所異味
到底是誰不專業?國軍中型戰術輪車採購爆缺失
台美軍事增交流 10建議不引戰火
司徒文:駐AIT是小護衛隊、非部隊
零組件自製 關鍵技術難突破
大樓管道間臭味浴室除臭推薦
57D814BFF1EA606B
留言列表